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为新冠科研做好管理制度的保驾护航,曾获医院优秀员工和科普先进个人,是优秀的医院管理人才。
最后,他衷心祝愿这一项目越办越好。他指出,这些学生在完成自己原本的硕士学业的同时,还要完成联合培养项目所设置的高强度的基础法语学习、文史哲法语研讨课、学术法语与学术方法论等训练培养内容。
她进一步梳理了哲学学院在法国思想领域的研究传统,并表示将持续鼓励优秀学生参与项目之中,进一步深化与巴黎高师及法国高校的学术合作。最后,他由衷期待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学科联合培养项目能一步步成为21世纪人文领域的中法大学。时间飞逝,持续两小时的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学科联合培养项目八周年纪念会逐渐走向尾声,但此刻的结束只是一个暂时的句点。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则介绍了研究生院对联合培养项目的帮助与支持,譬如课程设置和学分认可、博士候选人推荐工作机制等。他最后展望未来,期待更多研究生了解、关注并选择加入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硕士班,期待更多的博士生从巴黎高师顺利毕业,为中国、为世界累积优秀的人文学科青年学者资源。
历史学系系主任黄洋则首先回顾了中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情况:尽管历史学科试图进一步拓展法国史研究,却受限于语言等技术条件,无法得到进一步展开。具体而言,中文系计有35位学生被选拔进入前四届的人文硕士班,14人已前往法国从事博士研究,另有4人明年即将留法。通过解决一类横截性问题,在整频的条件下解决关于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图像维数的曼德布罗猜想。
基因启动子区的转录起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公司出资、公益属性、独立运营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他和合作者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制备了以新型二维晶体黑磷为基础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首次表明黑磷是制备场效应晶体管的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二维材料,开辟了二维黑磷这一新的研究方向,该成果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绝对连续不变测度的研究中提出大导数条件,本质改进了以往的条件。
鲁伯埙传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精神,努力在生物医学领域为祖国的民生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沈维孝在实和复一维动力系统和部分二维斜积映射的迭代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鲁伯埙、上海数学中心教授沈维孝、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凭借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脱颖而出。2009年获中国数学会陈省身奖、2014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2021年获科学探索奖。论文入选Nature期刊评选的年度十大杰出科技论文(10 Remarkable Papers of 2019),并得到了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得主在内的多位同行的高度评价。近几年他把二维材料的研究拓展到强关联和拓扑材料,在单层铜基化合物中观察到了二维高温超导,并在二维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中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些研究都处于国际前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建立了体外重构转录起始超大复合物方法,结合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分析,拍摄转录机器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连接这些三维图景重现转录起始的基本过程。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年入选的四位复旦科学家吧。——鲁伯埙,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本性干预是生物医学领域重要的难题。与合作者提出enhanced nest的组合工具,肯定解决区间映射中双曲系统的稠密性猜想。
沈维孝数学研究需要热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专注。部分成果被选为《科学》杂志封面文章(题目:转录如何开始),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研究工作揭示了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启动子识别、分步组装、转录激活、染色质对转录起始复合物组织和激活等多个过程的分子机制。——张远波,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研究领域为实验凝聚态物理,他专注于探索新型二维材料中的新物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鲁伯埙教授提出了自噬绑定化合物ATTEC,初步实现了驾驭自噬降解致病蛋白以干预其病理功能的原创策略,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本性干预提供了新路径。徐彦辉曾获得科学探索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等奖项。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性进展。刚刚,首批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名单揭晓,复旦大学共有4位科学家榜上有名。项目旨在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长期稳定地专注自由探索,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沈维孝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副主任动力系统是研究系统随时间长期演变行为的学科方向。
徐彦辉大部分的实验结果,都不是我们预期的样子,我们理解生命的基本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远波科研的道路并不平坦,还充满曲折,但是脚踏实地走下去,总是会有发现和惊喜
而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下丘脑视前区(POA)则因神经元类型和亚区的差异,发挥促进和抑制诱导的双重调控作用。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院黄志力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缪长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医院麻醉科医师包娓娓博士与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研究生姜姗为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曲卫敏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麻醉科李文献教授为共同作者。
全身麻醉与睡眠不同,但也存在诸多相似。伏隔核(NAc)多巴胺D1受体阳性神经元、丘脑室旁核(PVT)谷氨酸能神经元等抑制诱导。
全身麻醉与睡眠状态的脑电图特征在整体上存在不同且具有药物特异性,均可呈现慢波活动、delta波振荡等特征性变化,但二者均可引起意识水平降低并伴随肢体行为、自主神经等变化。全麻药应用于临床已有180年历史。因此,探索睡眠-觉醒神经环路如何参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苏醒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课题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研究现状,2023年1月10日黄志力和缪长虹课题组在《Pharmacological Review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general anesthesia from interaction with sleep-wake state: a decade of discovery的长篇综述(全文共23页+4个附表)。
图一、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全身麻醉诱导调控中,外侧缰核(LHb)谷氨酸能神经元和吻内侧被盖核(RMTg)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促进麻醉诱导。目前,全球每年外科手术已超过3亿人次,但全身麻醉调控机制仍待阐明。
参考文献:Bao WW*, Jiang S*, Qu WM, Li WX, Miao CH#, Huang ZL#. 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general anesthesia from interaction with sleep-wake state: a decade of discovery. Pharmacological Reviews,2023. doi: 10.1124/pharmrev.122.000717. 制图: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该文对该领域近10余年来200余篇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概括分析了睡眠-觉醒神经环路如何相互作用,调控全身麻醉的诱导和苏醒。
该工作得到科技部中国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和重点国合项目,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而丘脑网状核(TRN)则起促进和抑制苏醒的双重调控作用。
臂旁核(PB)谷氨酸能神经元、基底前脑(BF)胆碱能神经元等促进苏醒。图二、丙泊酚全身麻醉苏醒调控中,外侧缰核(LHb)谷氨酸能神经元和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抑制苏醒。近年来,黄志力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伏隔核、腹侧苍白球、背侧纹状体、下丘脑室旁核、吻内侧被盖核、深部中脑背侧部等神经核团在睡眠-觉醒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发现促觉醒臂旁核谷氨酸能神经元、伏隔核多巴胺D1受体阳性神经元、丘脑室旁核等神经结构参与全身麻醉诱导和苏醒调控。该文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全身麻醉和睡眠-觉醒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探索睡眠-觉醒和全身麻醉交互机制提供众多启示
制图:实习编辑:何浩然责任编辑:李斯嘉。朱苓君的同班同学、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胡子彤经常会帮助朱苓君将课程相关的一些图表转成可读格式,有时还会帮她调整文章格式、修改同音字。
朱苓君说,我不吃辣,可能就要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我会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给我推荐。考虑到出行便利问题,学校将朱苓君的宿舍安排在一楼,宿舍楼内外的无障碍设施减少了她日常生活的许多不便。
苓君一般都会提前跟我说她的需求,还会让我把自己的事情先处理好,再去帮助她,我俩经常会相互鼓励。性格开朗大方的她不仅曾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国际合唱节演出,还与奥运冠军刘翔一起登上过上海世博会闭幕式舞台,在北京联合国大楼举行的2021年国际残障人日庆祝活动上,她还担任了活动主持人。